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尽管今年疫情给十点读书线下书店带来了影响,但在林少看来,这一次的危机更是提醒了大家,要要多关注最核心的事。“这段时间我们投入更多精力去打造我们的新零售模块,去琢磨如何能更好用新零售给书店赋能,给书店行业赋能。”
在后浪奔涌的公众号海域,经历过2017年6月被封号的“毒舌电影”在短暂消失后迅速回归,并更名为如今的“Sir电影”,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有好戏网络(“Sir电影”所属公司)IP矩阵账号全网已拥有超过9000万用户,其中微信矩阵超过690万用户,微博矩阵账号超过2020万用户,抖音矩阵超过6000万用户。
“Sir电影”创始人何君向微果酱介绍,有好戏网络2019年的年会主题就叫“后浪”,2020年的主题是“大航海”。“后浪”这个词对于他们而言,早已不是新词,公司的“造浪计划”也已干了两年多。“经过不断的培养和打磨,我相信我们的内容团队可能是当今互联网最具网感的团队之一。坦白说,做内容的人需要永远‘年轻’。”在不断的变化中,用户在成长,“Sir电影”也在一起成长。
去年9月,“星球研究所”的第一本书《这就是中国》出版,创始人耿华军向微果酱介绍到,这本书按码洋(指图书定价乘以册数)计算,销售已经超过一个亿,且风评很好。他坦言,现在能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地理科普图书太少,下一本图书目前也在筹备中。
对于卢克文来说,出书更像是圆了儿时的梦。今年6月底,卢克文工作室的第一本书《卢克文作品2020》发布,这本书花了他一年的时间准备,“我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机会成为一个写字的人,我本来差不多快要放弃了,我会好好珍惜的。”
变则通,通则达,古人诚不欺我。
03、图文后时代,在短视频乘风破浪
今年以来,短视频、直播赛道越发热闹,只专注于图文领域的自媒体被戏称为“古典自媒体”。有人依然坚守公众号,有人转型到各个短视频平台,但在做内容的人眼里,两者并无冲突。
在“Sir电影”创始人何君看来,“图文也好、短视频也好,本质上都是内容的载体,不同用户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关键还是如何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提供给到用户。”
2019年12月,“毒舌电影”抖音号正式上线,半年涨粉三千万。短视频领域的迅速崛起,何君认为既是预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对于用户来说核心不变的还是优质内容和价值观的传递。因为我们有优质内容的输出能力,所以我相信视频这件事情我们是能做好的。”
作为头部大号,十点读书也早早开始了短视频领域的探索。据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介绍,之前团队都在小范围尝试做十点读书、十点电影等,今年公司专门组建了短视频直播团队做抖音、快手和视频号。目前,十点读书已经在快手布局关于“1000本书”的矩阵帐号。
微信视频号上线以来,林少也成为第一批尝鲜者,亲身参与到视频拍摄中去。他表示,这让他感觉回到了多年前自己亲自做公号内容的时候,每天都在不断地尝试、探索、讨论、优化,很热血澎湃,期待在坚持中找到一个破局点。
在林少看来,他依然很看好公众号这个“古典自媒体”,因为看图文的需求会一直存在,“直到目前,我觉得它还是最牛逼的新媒体”,公众号的运营和商业效率,在所有新媒体中,还是最高的,也是让最多内容创业者受益的平台。每个内容创业者都各有所长,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闯入到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不断突破创新也是很好的。
今年以来,卢克文工作室也在拥抱短视频的浪潮。他认为,不管是粉丝质量还是粉丝粘性方面,公众号都比短视频有优势,“不用担心公众号不能做,公众号还是最重要的自媒体。”
对于“星球研究所”来说,做短视频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地理科普团队,在公众号图文阶段时,已经积累了几千位摄影师,他们拍的很多视频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其次,在图文领域累计的写作能力和地理与建筑工程方面的解读能力,本质上是可以帮他们转化成做深度科普视频。
“我还是最看好公众号,即使要做视频也会优先在公众号上做。”在不同形式的内容表达方式上,“星球研究所”今年正式开始尝试去做风光类和动画类的视频,常见的风光类视频大多数都是相对大型的制作纪录片,而“星球研究所”目前在探索如何在三五分钟内用视频呈现一个完整的风光。
互联网的大潮不停翻滚,然而不管内容表达形式如何变,文字依然是根基
04、 公众号的下一个八年
公众号的第一个八年已成往事,下一个八年正在来的路上。
如今大批早期入局的公众号创业者正以微信为核心向新媒体的各个领域去扩展,除了短视频之外,他们还有其他计划。
继《这里是中国》后,“星球研究所”已在准备分别针对儿童地理科普的书籍,大概会在明年出版。而林少和何君则表示会围绕他们的内容IP,打造内容生态,Sir电影的母公司在积极打造自己的MCN公司,而十点读书旗下APP“十点听书”下个月也将会上线会员。
不一样的是,卢克文表示会尽量在商业领域收缩,砍掉一些没必要的项目,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文章上,保持文章的质量。
就像是公众号平台的slogan一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从一个人的“铭牌”到团体的“品牌”,公众号给了广大创作者一个公平的,人人都可创作的平台。
耿华军在采访中感叹道,是公众号给了一众微小创作者机会,让他们有一个发挥能量的平台。而何君更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年是微信公众号让中国的内容创业者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感谢张小龙让我少奋斗十年”。
在林少看来,在过去几年的野蛮生长阶段,很多内容创业者毫不费力地享受到流量的红利,现在是真正拼内容能力的时候,也会让这个平台得到净化,变得更优质。不管是公众号还是抖音快手,只要持续成长做出好内容,就能持续找到突破点。
“我觉得内容创业是个特别好的行业,特别是公众号,这几年我们做过很多创新项目,各种线上线下的项目,也踩过很多坑,回过头才发现,做公众号实在是太幸福了,感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