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幻觉:只要有流量就能做好游戏

我发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如果一家本来不做游戏的互联网巨头,决定要做游戏了,那么它往往会派一个外行去主管游戏业务;这个高级外行又会领导一大批中级外行。所谓“外行”的意思就是:没做过游戏业务;没怎么玩过游戏(至少不是资深玩家);对游戏缺乏激情和认同感。虽然下面做事的人不乏内行(大部分是从成名游戏公司那里重金挖来的),但是在外行的领导之下,这些人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今年以来,我已经跟至少三家“以前不做游戏,后来才扩张到游戏领域”的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过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对我抱怨,自己公司的游戏部门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因为没有获得正确的领导,战略思路和执行都有问题。其中有人甚至激动地表示:让不懂游戏的人管游戏,乃是对游戏这门生意的极大侮辱。嗯,我也觉得是这样的。

想象一下,如果把这种现象扩展到其他领域:让不懂电商平台的人管电商平台?让不懂短视频的人管短视频?让不懂秀场直播的人管秀场直播?或者让不懂内容社区的人管内容社区?想想就觉得荒谬。当然,互联网行业这么大,上述现象肯定也出现过,只是频率远远没有“让不懂游戏的人管游戏”这么高。这体现了一部分互联网巨头对于游戏这门生意的矛盾态度:既重视又轻视。

所谓重视,就是垂涎于巨大、利润丰厚、商业模式成熟的游戏(尤其是移动游戏)市场,希望从其中分到一杯羹。

所谓轻视,就是从骨子里觉得“游戏这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研发、发行还是渠道分发,都可以赶鸭子上架地学习,甚至完全不学习。

三个月前,我的一个朋友垂头丧气地告诉我:在他们公司负责“二次元游戏”发行的人,平时甚至完全不看动漫,也不玩友商的二次元作品。我感到十分惊讶,立即建议他向上面反映这个情况,因为这样一定会打败仗。不,没用的,他已经反映过了。上面似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二次元游戏不就是拿漂亮的小姐姐忽悠二三十岁的宅男吗,还需要学?还需要创新?不存在的。

所有由外行领导的游戏业务要么失败了,要么即将失败,只是迟早的区别。归根结底,由外行去领导任何业务都是不合理的,何况是游戏这种非常复杂的业务。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扑通扑通地跳进同一个坑呢?